蚂蚁金融股份688688

admin 阅读:264 2024-05-27 20:02:06 评论:0

【蚂蚁金融科技股:从IPO到暂缓,一场成长之路】

随着蚂蚁金服IPO取消的一声“重击”,这家年轻的金融科技公司再一次成为市场热议话题。蚂蚁金服是以小微企业、零售消费金融和科技创新为主要业务方向的中国领先的开放式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也是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公司之一。那么,蚂蚁金融科技股是如何成长的?而IPO暂缓信号的背后又隐藏了什么?

一、蚂蚁金融科技的历程

1. 蚂蚁金融科技的成立及业务模式

蚂蚁金服于2014年成立,借助支付宝作为流量入口,开创了“数字信用评估 网络借贷”的模式,提供了从征信评估、风险预测、金融产品定价、资产证券化到资产销售等全产业链服务。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是亚洲首个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覆盖个人、小微企业和商户信用状况的信用评分服务。

2. 蚂蚁金融科技的业绩及商业模式创新

蚂蚁金服有着高增长的业绩表现,2019年收入达到120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达到213亿元人民币。其核心业务之一的消费信贷业务(借呗和花呗)让蚂蚁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借贷平台之一。同时蚂蚁金服也在新增业务上进行了探索创新,推出了数字货币、保险、财富管理等多维度的业务。特别是“云上”战略,为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数字服务,为蚂蚁金服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二、IPO与暂缓背后的因素

1. 蚂蚁金服IPO的意义

蚂蚁金服的IPO具有里程碑意义,可在全球范围内集资数百亿美元,一跃成为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巨无霸”。然而IPO引发的监管审查、公众的关注和舆论的压力最终导致了IPO的暂缓。

2. 金融科技监管愈演愈烈

中国金融监管加强的背景下,蚂蚁金服面临资本市场IPO的审查,而IPO是需要在严格的监管审查下完成的。蚂蚁金服于此前IPO申报文件中披露,“在2018年4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出台规定,要求我司为自有资金模式的借贷业务设立风险准备金。” 加之蚂蚁金服在移动支付领域占有较为主导地位,发行贷款规模也急剧扩大,随之带来了风险和监管的压力。

3. 公司治理结构调整

蚂蚁金服尚未披露的IPO申报文件显示,蚂蚁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修订,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司治理效能,加强对公司战略和运营方面的控制。此次在证监会进行的IPO审核当中,监管方提出对蚂蚁金服关联交易的质疑,这也意味着中国监管层对此类交易的关注度和纪律的要求日益提高。

三、蚂蚁金融科技股的前程展望

1. 回归创业板

蚂蚁金服能否成功IPO和未来发展将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重要关注点。蚂蚁金服IPO后,创新层即可能会吸引到其他大公司和未来有IPO需求的新兴公司前来上市。在成为上市公司回顾历程中,公司需要更严格的外部监管,这可能导致公司前后期的管理及业务模式及适应力差异较大,但有利于公司形成更严谨、更结构化的管理体系,真正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2. 在防范金融风险和保持发展动力中把好“两条线”

对新兴金融公司,尤其是非银行金融公司,在防范金融风险和保持发展动力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把好住两条线,即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

国内外监管机构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如“科技监管”、“立体监管”、“同业竞争”等。未来政策预计会更加倾向于稳妥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将对非银行金融公司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管,加强风险防控。从公司自身的角度来说,蚂蚁金服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通过科技手段不断提升风险测算、监控等能力。

3. 开放、创新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伴随着数字化革命的不断深化,数字经济成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蚂蚁金融科技的创新性业务既是数字化革命的产物,也是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助力之一。未来,蚂蚁金服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打造具有自主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数字平台,推动数字经济由“规模型”转向“质量型”。

结语

对于蚂蚁金服这样的新型金融公司来讲,只有遵循合规、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够在推动中国金融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蚂蚁金服已经走出了以往新型金融公司经常犯的“跑路”、“爆雷”等风险,但还需要有策略地进行长期发展、创新和探索,更加注重风险管控和公司治理。人才、技术、管理、资本以及监管合规等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新型金融公司应注重发展的要义。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最近发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